每一个失败的创业都是一场腥红色的落幕。红,正好也是百元大钞的颜色。
小长假过后第一天,曾经最大的O2O洗车巨头博湃养车宣布关闭,而媒体纷纷为这场落幕贴上了“C轮死”的恐怖标签,透露出对于如今车后市场的隐隐担忧。
这场洗车O2O行业的大洗牌,早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显现,所谓“一分钱洗车”背后疯狂补贴的商业逻辑弊端也不用太过赘述了。然而,博湃倒下后,那曾经的办公地点——北京大兴区一价值不菲的独栋小楼,还是在无言警示着我们。
比起融资不顺、创业失败本身,对创业者来说,更可怕的是:你正变得不像一家创业公司。
自以为万能的“资本”
在刚过去的北京“链”大会上,知名媒体人吴伯凡发表了“要警惕创业公司里的混蛋”这一精彩演讲,可让人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句极其朴实的话:我们很多人都忘了,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创业如此,融资这件事亦如此。
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大部分创业者其实拥有着强大的“逻辑自洽”能力——我认为我的商业逻辑是对的,我们的模式是走得通的。事实上,随着这一波互联网,更确切来说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其实一切看似红海的行业又开启新一轮窗口期。
在群雄割据的市场环境下,一切皆有可能,但这并不表示,已有的商业逻辑也同样适用于你所在的行业。自从滴滴、Uber火了,一时间“一键XX”的创业项目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做XX界的Uber”成了一句万能口号。
模式不够,资本来凑。“创业公司的三大盈利:2B、2C还有2VC”,早已不是玩笑,真的有创业公司把融资当成了唯一目标,甚至还不在少数。结果呢?大部分都成了媒体笔下那一长串“死亡名单”。
徒留一个疑问:到底是创业改变世界?还是资本在改变世界?
集体无意识创业
你能想到最夸张的创业公司死法是什么?
有吃饭吃死的。
有个创业者,拿了VC一笔小钱,招了一群小伙伴,准备大干一场。
创过业的人都知道,创业公司要招人真的很难,于是和许多公司一样,硬着头皮为员工开出了高待遇、好福利。什么弹性上班时间那是标配;零食饮料无限供应;中饭晚饭甚至夜宵也全包……
这家公司的工作日常是这样的:早上十一二点员工开始陆续到公司,午饭集体出去找饭店点菜吃饭,吃到下午一两点那是常态,然后再回来“上班”。
结果怎样你可能都已经猜到了,产品都没做出来,钱却被“吃”完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随时就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互联网公司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正在滋生创业公司的一种新病——集体的无意识创业。
反而是没有拿到钱的创业公司还好一点,一旦拿到融资就开始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背上了资本的债。
被誉为“硅谷最牛的50个天使投资人”之一的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这本书中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说:
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顺境,剩下的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可创业从来就不是创业公司中CEO一个人的事。
大公司的通病
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6年后,《计算机世界》刊登了一篇名为《“狗日的”腾讯》的封面文章。
那期封面上,一只企鹅身中数刀,鲜血直流。这恰恰也是当时国内一些互联网公司与腾讯交手后的状态。文章详细叙述了腾讯是如何“血洗联众”、“斩杀4399”以及“猛击360”等事件,更有当事人直接接受采访“痛诉”。
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互联网的激烈讨论,支持的、反驳的各执一词。如果从最传统的“创业公司”界定上看,彼时已经上市的腾讯已经不能算一家创业公司,但他确实反映了几乎所有大公司都会遇到的通病——傲慢病。
当在某一领域占据主导性话语权,或者为巩固自身行业地位,开始扩张、垄断,而这一切极有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封闭。
现如今,“大公司”的概念开始覆盖创业圈。当小米估值450亿美元的时候;当滴滴快的合并几乎垄断国内出行领域的时候;当一众创业公司开始设基金做投资的时候……没有人还会将他们与“创业”划上等号。我们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开始在以这些跑在前面的人马首是瞻。
于是,他们开始制定市场的游戏规则。前面的人跑步前进玩创新,后面也开始极速前进;同样领先的人原地踏步划分势力范围,行业短期内也难有新跨度。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创新”之路走了这么久,回头一看,你离创业已经有多远?
十年酣战,58赶集终合并,杨浩涌转战瓜子二手车时留下了一句话:“最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不想因为一场战役,而输掉一个时代。
有人说:创业就是一群有梦想的人,一起做一件浪漫的事。脱下互联网创业的那层“情怀皮”,所有公司都将走向管理、指标的现实,但永远别忘记:像一家创业公司那样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