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就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的问题提问。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录摄
3月5日,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首场记者会,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经济增长目标为何设定为7%
今年前2个月,我国经济保持低位运行,不少人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担心和焦虑。
徐绍史坦言,1月份,我国发电量、货运量等指标处在低位,CPI增长0.8%,PPI也在回落。在这一情况下,一些人产生“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惯性下滑”的担心是正常的。
徐绍史分析说,1月份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表现差强人意,一是因为确实存在经济下行因素;二是因为春节错月导致去年1月份基数较高;三是因为今年气温高于去年,直接影响到能源的使用量。
实际上,进入2月份,部分经济指标特别是先行指数已开始小幅回升。其中,制造业PMI上升到49.9%,非制造业PMI上升到53.9%,出口先导指数上升到39.6%。“这些先行指数的上升,表明社会预期趋稳,市场信心在回升,对后期经济走势将产生积极影响。”徐绍史指出,尽管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但利好也不少,信心不减。
徐绍史表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7%左右,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充分考虑了稳定经济增长和推进结构调整的双重需要,也充分考虑了就业、收入等民生要求,符合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律,也符合各方面的预期。
“这一目标与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较好地把握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徐绍史表示。
发挥投资作用不等于“强刺激”
近期一段时间以来,发展改革委在多个场合提出了要推出投资“组合拳”,加大投资。根据外界估算,去年发展改革委推出的投资项目涉及资金超过7万亿元。因此,有媒体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新一轮的经济“强刺激”即将开始。
徐绍史对此回应说,世界经济复苏比较疲弱,国内经济又面临下行压力,外需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善,消费需求能保持平稳增长就已经不错。因此,拉动经济增长还需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就要解决好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这3个问题。”徐绍史说,现在的投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公机”,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用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基于这一考虑,发展改革委在2014年推出了7大工程包和6大消费工程。
“把这些投资看作是‘强刺激’,是外界对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误读。”徐绍史说,中国大,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投资的领域很大,投资的潜力也很大,在一些需要投资的领域加强投资是理所当然的,并不存在“强刺激”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这些投资项目力推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去年,我们也给各地印发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并印发了合同范本,以大家通常称为‘PPP’的方式来推动合作。”徐绍史说。
“现在还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政府要把一些现金流比较充裕又有稳定回报预期的好项目拿出来,让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二是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基金、社保、保险、信贷,以及社会上的各种投资基金和投资公司加强合作,来共同扩大投资的规模。”徐绍史表示。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要有新作为
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外经济形势,以及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宏观调控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我国创新宏观调控实施了区间管理;2014年,又进一步创新地推出了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这对经济平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宏观调控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这是我们核心的任务。”徐绍史说,基于这样的考虑,发展改革委将经常性地加强对经济走势的预测监测,加强相应的政策措施的预研储备,分析和研判一个时期经济的走势、态势及趋势,并及时向党、国务院提出政策建议。
徐绍史表示,在新常态下改善宏观调控,需要做到“三个调适”:一是要调适理念,要坚持发展是一要务,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的平衡点,既要抓住时机,加快结构调整,同时又要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对经济的波动要保持战略定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加强微调、预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二是要调适政策,高度关注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区分经济平稳增长、经济波动、经济趋势性下滑这3种情况,准备相应的、对应的政策措施。三是要调适评价分析方法,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多种分析评价方法来分析经济运行情况,掌握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新特点,探寻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新规律。
“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发改委整个系统都要很好地发挥作用,着力抓好新的增长点,包括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产品;抓住综合改革实验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新增长极;抓好‘一带一路’这一新增长带。”徐绍史说。
发展改革委要自我革命
2014年,发展改革委出台了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的改革方案,一批多年想改而没改动的方面、一些难啃的骨头在去年已经有了重大突破。
“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改委也在积极做好自身的改革。”徐绍史说,尽管社会上对发展改革委有“重发展、轻改革”的看法,发展改革委也在不断强化自身改革,包括审批制度改革、核准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等。
徐绍史透露,目前,发展改革委正在精简审批、规范中介、并联核准,准备在今年年底实现把30多个部门的前置审批简化为两到三项的前置审批,其他审批事项一律搬到网上进行并联审批,以缩短审批时间。同时,还将把中介服务拿到网上公示,使哪些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收费是多少、时限是多少一目了然。
“如果今年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将是一次重大的革命。”徐绍史说。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2014年,发展改革委拿出了80个示范项目来吸引民间投资,草拟了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已经通过。此外,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还设立了新兴产业创新引导基金和制造业支持基金。
2015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价格改革的力度,形成价格机制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只有动真碰硬、自我革命,这样才有可能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徐绍史说。(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