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于成龙》的上映不但引起了公众的热议,而且是一部走了“真穴”的“正能量”历史剧。正巧春节回老家过年,陪着父亲把《于成龙》看完,便随手开发了《关学领导力》的课程。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自幼便明事理,见识过人,师从山西永宁书院山长邢济堂,永宁书院世代传承关中三李:周至李二曲,富平李因笃、眉县李柏,关中三李又被誉为我国最正统的关学传承人。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他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他箪食瓢饮,淡泊自甘,数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因多年积劳成疾,于成龙病逝于任上,众人到其寝室,只见到绨袍一袭,靴带二,瓦瓮米数斛,见者为之落泪,一个担任两江总督的高官,清贫至此,古今都不多见。丧归山西之时,“江宁守及门下诸生合士民数万人步行二十里外,付地哭,江涛声殆不闻”,康熙皇帝为他写了碑文,赐予谥号“清端”,大加褒奖。于成龙逝世后,入北京三立祠,所谓“三立”,即“立功、立德、立言”,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了《廉吏于成龙》等演出剧目。
于成龙不仅是廉吏,而且是能吏,堪为道德楷模。他的成长历程,与他持有正确的义利观有很大关系,即做官不是要做大官,而是要做大事,故而每到一处,都能不避艰险,不避非议,勇于任事,坚持原则与正义,兴利除弊,甚至得罪上级、豪强也在所不惜;以公正、廉洁坚守,“公生明,廉生威”,一生勤政爱民,始终如一,自甘淡泊,严于律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下级信服,百姓信服,故能政通人和,百姓乐业。这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实写照;这正是关学领导力的核心所在,也是关学领导力的真正体现。
2015年1月18日,习总书记在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作的《序言》中,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2016年4月26日,习总书记在青年干部、劳动模范、知识分子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思想是强盛我中华名族的精髓,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
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被称为“横渠四句”,源于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因张载是陕西横渠人,被后儒尊为“横渠先生”,被习总书记多次引用和提倡。
张载看来,“为天地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故而,“为天地立心”可以理解为社会确立精神价值。
“为生民立命”。古人普遍认为“人之命,天注定”,个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但是,张载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关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而魏晋,而南北朝,而隋唐,千百年间,一直未能善续先秦儒家的学脉。因此,关学家主张要努力恢复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义理)之学,内圣成德之教,重新光显于世。所以说“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恢复儒家中断了的学术传统,并且继承创新。
“为万世开太平”。周公、孔子都提出过“太平”、“大同”社会政治理想,甚至到北宋的一些政治家也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是儒家学术中最渊懿庄穆的观念。张载不但提出了要“太平”,还强调要“万世太平”,更是显示了他深远的视野和抱负:要为万世太平开创基业。
张载的这四句话是在当时北宋王朝初定,实际上就是从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四个层面对当时现实的点化,这恰恰也是我研究关学领导力的四个着力点。好就好在,于成龙在三百多年前彻头彻尾的用生命为后人演绎了一遍,妙就妙在,习总书记执政以来“关学领导力”又慢慢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