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曾经设下10亿赌局的雷军和董明珠,迎来了双输的结局——小米见证了创立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格力电器也遭遇了上市20年来的第一次业绩下滑。
在近期的媒体采访中,格力电器市场部部长陈自立认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形势不是很理想。
此言非虚!至今年2月,作为衡量制造业“体检表”的采购经理人指数MPI,已连续7个月低于荣枯线。而2015年GDP增速“破7”、非金融性行业增速“破6”、现价工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0增长”、企业利润以及政府性收入“负增长”……更为此作了最好注脚。
经济的低迷并非始自今日,也并不只是格力和小米会遇到的问题。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民营制造企业的数量,从27.3万家减少到19.5万家——换句话说,这三年间我国26%的民营企业倒闭。
更让人无法乐观的是,人民日报最近引用权威人士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将呈L型衰退曲线,也即经济增长率下降之后,上升无力,在较低的增速上基本保持平稳运行。这说明,在未来几年,低迷仍会是中国经济的主色调。
市道维艰!很多企业开始奉行节俭主义,尽可能地削减成本,为求将资源价值最大化,然而,有远见的企业不仅懂得在低迷期防守,更善于在低迷期进攻。通过在此时奠定的市场地位,他们有可能在下一轮经济繁荣期实现超越。“别人恐惧我贪婪”——在中国,一批企业此时正在为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做出注解。
好胃口的全球捕猎者
普华永道报告称:2015年中国流向海外的资金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但仅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便已超过了2015年全年规模。截止今年5月中旬,中国企业全球并购交易额占全球总额的比重已高达26%——而这一数字在数年前还不到10%。
中国企业正在全球捕猎——从中国化工430亿收购先正达,到洛阳钼业172亿拿下刚果铜钴矿,再到美的对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292亿的收购要约。这种跨国买买买的高调行为,被外界解读为“世界经济低增长局面下,企业难以期待自主增长而采取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增长战略”。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市场的需求能否有效扩大,目前尚是个问号。此时企业通过装备投资来追求增长已变得越来越困难,这都迫使企业将重心转向通过基于并购的规模扩张,来提高市场影响力以及维持盈利能力。然而,在此番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热潮中,中国企业意图高远——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追逐石油和铜等自然资源,而意在构筑全球价值链。
以中国化工的收购为例,先正达作为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不仅具有世界领先的生物育种技术,近几年还斥巨资布局智慧农业和生态农业,致力于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整体性的植保解决方案。通过收购,中国化工不光可以弥补其在农化基础研究领域的短板,
更能收获先正达在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工区拥有的销售网络——这也是孟山都此前试图收购先正达的原因所在。
中国化工集团一直积极物色海外收购对象。此前已先后收购法国、澳大利亚、英国、以色列、挪威、意大利等国的8家行业领先企业。今年4月底还完成了对德国塑机巨头克劳斯玛菲的收购,为其旗下一家公司实现“3-5年内成为全球知名的化工机械和橡胶机械制造供应商”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在对收购标的的考量上,中国化工侧重于被收购公司是否具备出色的管理专业技能、品质和价值观,侧重于全球的市场协同。在收购克劳斯玛菲集团后,其官方人士便声称,这将给中国化工先进制造板块注入强劲的“德国工业4.0”基因和具有制造业传统的“工匠精神”。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前任主席与首席执行官斯坦格拉伯,曾这样看待经济低迷期的并购行为:此时人们更关注降低成本、削减员工、合并机构而不会扩张,这种做法将一直持续到他们重新找回信心,直到低迷过去。不过等到价格回升时,人们将发现他们错失了机会。而斯坦格拉伯认为,企业勇于大胆收购的底气在于他们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投资,这样才能在经济低迷时有足够现金流来抓住机会,以较低价格购买到他们可以谋求利润的资产。
而对于企业在此时的收购策略,斯坦格拉伯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保证你要购买的东西并不仅仅是因为便宜,你购买它们是因为它们在将来有市场,在战略上对你的业务很关键;第二,要保证在经济萧条时所做的准备能够在经济景气时与其他企业竞争,因为在经济转好时,会有更多有资金、有能力的竞争者。
从聚焦当下到关注未来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往往循着惯性思维进行简单规模扩张。这样的扩张也确实存在着数据支持——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就表明:在一个成规模的产业中,市场份额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数千万美元的收益。
经济向好时,简单规模扩张是企业的蜜糖,但在经济低迷期,它却是致命的砒霜。本刊曾对2015年10月倒闭的深圳领信光电进行分析,这家公司以生产手机用触摸屏起家,曾是国信通、九洲、酷派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在2011年到2013年智能手机最风光的日子里,领信光电曾进行过两次扩张,到2015年倒闭前,其规模翻了70倍。它看到了现在,却没有将目光投向未来,从而无法摆脱中国企业低端重复的宿命。
而另一些只看到现在的企业,则正在慌不择路地进行战略收缩,它们在创新、客户、人才等各方面大幅度削减投入。这或许可以带来报表上漂亮的数字,但在经济低迷之后的波峰期,它们将大大落后于那些懂得在低迷时期进行精明投资的竞争对手——这些竞争对手们都看到了更长远的未来。
“我们能感受到市场的变化,但在这种市场喘息的时候,我们恰恰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山崎马扎克(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单耀东说。这家全球知名的机床生产商今年在中国工厂进行了第二代智能化制造系统的升级,利用“市场喘息”的时机建成无人工厂。
作为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电力领域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深圳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不仅花费5年时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交牵引系统,还借国务院颁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制造业要走转型升级之路、向智能制造迈进的契机,在苏州和广东打造了两个自动化生产基地,建立自动化产线。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也认为:危机到来时企业经营者不应该简单减少费用,而是要改变打法,进行创新。王健林提到,1994年至1998年中国遇到过很严重的危机,甚至比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更大,整个行业中很多公司倒掉了。大连万达集团当时没有简单地降低营销费用,而是采取了承诺没有质量问题、可在入户两月前随时退房等三项措施。这三项措施大大刺激了公司的销售,在很多公司房子卖不出去的情况下,大连万达集团的房子卖得
非常好,也非常贵。之后的第二年,大连万达集团就走向了全国,现在成为中国房地产业最大的公司之一,尤其是在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方面处于全国领先。
越多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本轮中国经济低迷期与以往经济深度下行期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疲软有本质的不同——中国经济在总体低迷中出现了深度分化:传统制造业的困顿与新型产业的崛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迷与创新领域的活跃。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疲软中开始孕育新的生机,在不断探底的进程中开始铸造下一轮中高速增长的基础。
曾任贝恩咨询公司全球绩效业务负责人的马克·高特费莱德逊认为:经济低迷对每一个领导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很多人因此陷入了恐慌,常会采取一些削足适履的方式来解燃眉之急。但事实上,经济低迷期不光有挑战,更多的则是机遇,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往往更容易改变自身竞争地位。
对于如何面对经济低迷,高特费莱德逊给出的建议是:制定出一个有助于企业赢得长期优势的战略规划,其中包括:充分衡量自身的地位和优势,合理预计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专注于最强的业务、最好的产品、最优质的客户以及最突出的能力;对那些通过自身能力创造竞争优势的产品及服务加大投资。
此外,人才也是个永恒的话题。本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经济低迷期,去“拣”些高资质人才》的文章,作者是来自硅谷的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思想领导者约翰·沙利文博士。在作者看来,由于经济低迷,就业机会减少,有些高资质的求职者会在市场出现,企业将会有更好时机去吸收一大批高资质员工来充实其人才库。
经济低迷期,挑战重重。唯有那些能在舍与得中谨慎抉择,为保持长期优势而放弃眼前表面利益的公司,方能渡尽劫波,成为新的市场胜利者。